在我們的觀念中,「變老」似乎是一條不可逆轉的單行道,終點是衰弱、病痛與死亡 。我們努力延長壽命,卻往往只是延長了在病榻上掙扎的時間 。
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大衛.辛克萊在他的著作中,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:衰老並非宿命,而是一種可以治療,甚至可以逆轉的疾病 。
本文將透過作者的個人故事與科學洞見,深入探討這個革命性的主張,並提供一套思維上的行動指南,幫助我們迎接一個活得更長久、更健康、更有活力的未來。
奶奶的人生啟示:為「青春活力」而非「苟延殘喘」而戰
本書的引言以作者奶奶「薇拉」的故事為開端,她的一生便是對抗傳統生命腳本的縮影 。
薇拉在匈牙利度過無拘無束的青春歲月,經歷了納粹與蘇聯的壓迫,最終為自由逃往澳洲 。她是一位不受世俗束縛的波希米亞人,是澳洲最早穿比基尼的女性之一,也曾獨自在原始的新幾內亞島生活 。
對薇拉而言,人生最美好的年紀是六歲,她努力以六歲孩子的精神與敬畏之心生活,並如此教導作者:「千萬別長大,永遠不要長大。」 。
直到七十多歲,薇拉依然是家人朋友眼中的「年輕人」,享受美酒佳餚、熱心助人、談笑風生到深夜 。她生命的最後十年卻是一幅令人不忍卒睹的景象 。當時鐘的嘀嗒聲響起,歲月終究催人老,薇拉的身體變得虛弱、疾病纏身,那股獨特的生命活力早已消失殆盡 。92歲時她離開人世,但作者卻深信,那個「真正」的她,在多年前就已經死去了 。
薇拉的故事,以及作者親眼目睹母親在痛苦中離世的經歷 ,深刻地揭示了現代長壽的困境:我們成功地延長了「壽命」,卻沒有延長「健康壽命」,那段充滿活力、值得活下去的人生 。
我們害怕死亡,卻又對漫長而痛苦的晚年感到恐懼 。
這本書的核心,正是要挑戰這個困境,主張我們應該奮鬥的目標,不是更長的壽命,而是更長的「生命活力」 。
衰老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
因為這句電影對白「活在當下,讓你們的生命與眾不同」與奶奶的教誨產生了共鳴,作者走上科學之路,去探尋衰老的根源 。
身為衰老生物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,作者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主張:衰老本身就是一種疾病,甚至是所有疾病之母 。
癌症、心臟病、失智症等,很大程度上都是衰老過程的併發症。
傳統醫學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,卻忽略了最根本的源頭。如果我們能直接治療衰老,就有可能預防或延緩絕大多數與年齡相關的疾病。
許多專家學者會告訴你,人類的壽命存在一個無法突破的上限,大約在115歲左右 。
他們會拿出整個人類歷史的數據作為證據,證明儘管平均壽命不斷提高,但最長壽的紀錄幾乎沒有改變 。作者認為,他們都錯了 。
他斷言,沒有任何生物學法則規定我們必然會衰老 。
過去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,如今都已成為現實,就像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一樣 。在那個時代,可操控的動力飛行被視為天方夜譚 ,但歷史證明,昨日的魔法就是今日的科技。我們正處於另一個這樣的歷史轉折點,一個重新定義人類可能性,終結「不可能」的時代 。
作者預測,延長健康壽命的科技即將到來,而且比大多數人預期的要快 。
到22世紀初,活到122歲可能不再是新聞,而是常態 。這不只是一場科技革命,更是一場人類物種的「進化」 。
面對即將到來的長壽革命,我們不能坐等科技的恩賜,而應從現在開始,採取積極的行動。
行動一:
將衰老視為「可治療的疾病」,而非「必然的宿命」這是最關鍵的第一步。當我們不再將身體的衰退視為理所當然,我們才會開始積極尋求延緩、停止甚至逆轉它的方法 。這種心態的轉變,能讓我們從被動的接受者,變成主動的健康管理者。
行動二:
為「健康壽命」(Healthspan)而戰,而非僅僅是「壽命」(Lifespan)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活到100歲,然後在輪椅上度過20年 。我們應該追求的是,在100歲時依然能像薇拉年輕時那樣,享受美食、與人交流、對世界充滿好奇 。這意味著我們現在所做的每一個選擇,都應該以提升未來的「生命活力」為標準 。
行動三:
擁抱「如果……會如何?」的探索精神作者鼓勵我們大膽想像一個不再被年齡束縛的未來 。
如果在50歲時,我們想重新來過,沒有任何理由阻止我們?如果在60多歲時,我們思考的不是遺囑,而是新的人生規劃? 這種前瞻性的思考,能幫助我們擺脫傳統生命週期的束縛,為一個更長、更豐富的人生做好準備。
行動四:
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作者童年時對森林的探索,驅使他不斷尋找事物的源頭 。這種精神也同樣適用於我們對待自身健康。我們應該成為一個「黏嘴」(澳洲俗語,指好打聽事兒的人) ,對延壽科學的最新進展保持關注,主動學習,並將可靠的知識應用於生活中。